loading..
首页>宏观>宏观新闻>现金贷外溢效应明显 协调推进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

现金贷外溢效应明显 协调推进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

文章来源:新浪财经2017-12-05成为付费会员|欢迎免费试用
      日前,现金贷乱象迎面撞上监管重拳。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剑指现金贷领域的不规范行为。

  实际上,本次《通知》并非近期监管层首次就现金贷问题纠偏堵漏。早在今年4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做好现金贷业务活动的清理整顿工作,强调业务合规、资金来源合法、利率符合最高法规定。随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也相继发文整顿现金贷业务。近期,相关政策更是密集出台。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人民银行、银监会组织召开网络小贷清理整顿工作会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要求“凡不具备放贷资质的,应立即停止非法放贷”等一系列举措,均在堵住监管真空、规范现金贷业务。可以说,《通知》是这一系列相关文件精神的具体化和规范化。

  不难发现, 无论是本次两部委的密切联动,还是此前一系列相关监管机构的快速跟进,本轮监管的一个新特点是,在系统化、统一化方针指引下,跨部门联合治理、多地区协调行动。

  应当说,这一监管特点是出于规范现金贷业务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是现金贷业务属性。现金贷是无固定场景、无指定用途、无客户群体限定的小额资金出借业务,具有金额小、期限短、无抵押、无担保等特点。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企业利用社交、消费等大数据开拓客户,依托平台控制的网络小贷公司开展现金贷业务,为部分此前信用记录空白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务。

  这些平台在依托互联网技术满足长尾客户需要的同时,也打破了区域、部门管理的界限,其业务范围牵涉甚广,客户群体具有广、散、乱等特点,单个部门或地方机构难以全面管理。

  二是现金贷的外溢效应明显。由于此前网络小贷公司的设立规则不明,一些无风控能力、无人才储备、无从业资质的公司违规介入,打政策擦边球,导致整个行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部分现金贷平台利用监管漏洞,在开展业务过程中踏入灰色地带,过度借贷、重复授信、不当催收、畸高利率、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突出;部分现金贷平台本身风控意识和能力不足,业务模式可持续性差,风险相对较高,加之现金贷平台可能从持牌金融机构获取资金来源,其风险或将蔓延至其他金融机构,甚至危及整个金融体系。

  由此可见,现金贷的业务特点表明,防范其潜在的金融风险,监管必须多管齐下。

  现金贷问题引发多部门联动并非孤例。当前,金融创新产品应用新技术、嵌套复杂结构、跨领域发展的问题并不罕见,这对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协调推进金融风险防范势在必行。

  资管业务新规即是协同监管的又一例证。11月17日,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共同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百万亿量级的资产管理市场终于迎来统一的监管办法。该规则覆盖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期货等发起的各类资管产品,旨在消除监管套利、实施穿透式监管,对资金池、刚性兑付、期限错配等问题进行了明确且可操作性强的规范。该意见是对过去几年内分业监管造成的监管套利、监管真空等问题的纠偏,是各监管部门切实推动相互协调、配合的一大突破。

  不光资管业务,整顿和规范地方政府债务和PPP融资问题也呈现多方协调配合的局面。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个别地区债务率超过警戒标准,违法违规融资担保、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存在不规范等问题引发决策层警惕,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和PPP业务成为政策主基调。近期,财政部11月16日发布《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国资委11月24日下发《关于加强中央企业PPP业务风险管控的通知》,均剑指金融风险防范。PPP问题不仅与地方财政有关,更牵涉全局。项目融资关乎经济发展动力,地方财政问题涉及中央、地方财税改革,软预算约束打破与否关乎金融体系能否健康运转,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显然,防范金融风险早已不是单个金融监管机构孤军奋战,而是多领域、多部门协同配合。

  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金融机构依赖规模增长、高速发展所掩盖的风险和问题正逐步暴露。决策层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在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防控金融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被列为当前三项基本任务。这三项任务绝非孤立存在,其推进过程要求互相配合、互相促进,这就要求相关机构要有大局观、统一性和协调性。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近一阶段的金融强监管不仅展现出雷霆之势,同时也强调了协调的必要。

  当然,协调推进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并非简单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更不是凭借强势监管力压市场的高压态势,而是在全党全国上下高度重视、密切关注金融风险问题,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在原则性问题上坚守底线思维,在改革深化方面充分沟通、协调推进,以一个有机、统一、协调的整体运作机制摆脱对旧路径的依赖。这也正是对此前中央一系列会议精神的贯彻和落实,是本轮密集出台的监管新政所释放出的明确信号。

  可以预期,未来还将有更多的监管协同政策以及监管创新机制不断出炉,而这种协调监管机制将成为中国经济巨轮在面对重大风险时平稳过渡的“锚”,亦将成为中国社会迈入新时代的有力助推器。

归档文章/报告:
  • 宏观新闻

咨询电话:+86 755 3301 1771      服务邮箱:admin@gupiaoguzhi.com

免责声明:本系统根据市场公开信息整理生成,仅供参考,不具推荐和投顾功能,投资者风险自负。本站所有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07-2024 中股(深圳)投资研究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72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