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宏观>事实/观点>高铁出口将打破“低科技魔咒”

高铁出口将打破“低科技魔咒”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2013-10-18成为付费会员|欢迎免费试用
股票估值网点评:据铁路专家介绍:中国高铁与外国技术相比有三大优势。首先是性价比,国外建设高铁每公里成本为0.5亿美元,而中国只有0.33亿美元;其次是技术;最后是安全性。上周末李总理向泰国推荐高铁,周一高铁相关股票齐冲涨停,而中泰两国签署的《关于深化铁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是为我国高铁“走出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高铁产业有望再次成为热点,相关龙头企业中国北车中国南车时代新材值得投资者关注。
  “高铁设备出口将使相关的整车与零部件设备制造商受益,这些企业的业绩有望提升。整车设备供应商中国北车、中国南车将直接受益出口与需求的增加。”对于我国高铁出口对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中投顾问交通行业研究员蔡建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作出上述判断。
  “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成本具有竞争优势,希望中泰加强铁路合作。”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泰国总理英拉在共同出席的中国高速铁路展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向泰国总理英拉“推销”了我国高铁技术。而中泰两国签署的《关于深化铁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也为我国高铁“走出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随着我国汽车业以及高铁行业的发展,相关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汽车整车、高铁整车、核心组件、技术开始向新兴国家、甚至是欧洲地区出口。但整体来看,国内的技术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其出口主要在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市场为主。”对于目前我国在交通运输工具方面的出口情况蔡建明表示。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在整车、零部件等交通工具方面的出口已经具备了十分成熟的技术,随着高铁即将驶向泰国,这将意味我国在交通工具上的出口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中国高铁总里程达9356公里。而自2013以来,随着宁杭、杭甬、盘营高铁以及向浦铁路的相继开通,高铁新增运营里程1107公里,我国高铁里程达到了10463公里,跃居世界第一。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时红秀表示,过去,我国对外铁路建设合作成果显著,高铁“走出去”也与美国、阿根廷等国家进行了不少尝试,但落到实处的不多。如果此次中泰合作取得突破,将是高铁“走出去”的第一例,可谓重要的起点。此外,我国的高铁技术无论是在主机制造、工程制造、通信信号还是轨道、电气设备等方面都已取得很大突破,已经到了走出国门的时候了。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红昌也表示,中国铁路的施工能力很强,同很多国家都有铁路建设合作,但同巴西、美国等只在接洽中,仍未有合作成果,动车组车辆出口也没有先例。如果中泰合作成形,将成为中国高铁出口首例。
  时红秀还指出,中国之所以能发展高铁,有两个因素十分关键:一是幅员辽阔,二是国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由此孕育了高铁的巨大市场。纵观国际,和中国情况类似的发展中国家并不多。主要有泰国、沙特以及中美洲、东欧等国。而对发达国家而言,中国要向其出口高铁,还需一个认同过程。在节能减排、占地等方面,高铁较之高速公路、航空等具有明显优势,加之中国的成本竞争力,出口发达国家还是指日可待。”
  据了解,高铁产业链主要包括3大部分:上游铁路基建、中游列车制造及相关设备和下游营运服务。上游铁路工程项目建设包括工程承包、工程机械,以及桥涵、轨道、隧道等建设所需的配套建材及零配件;中游列车制造及相关设备包括车辆制造、零件配件、电气化系统和通信系统等专用系统设备;下游包括营运、物流公司等相关服务业。
  对此,蔡建明分析指出,我国经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再创新,在部分核心技术和组件上已经有所突破,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并在国内高铁的建设运营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应用,这为高铁出口奠定了基础。出口高铁组件和技术,不但有利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盈利能力,同时也能带动高铁的相关产业的发展。
  此外,长江证券也同样认为,若动车大规模出口时代来临,铁路设备整车供应商——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无疑将直接受益。此外,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也将从中分得一杯羹,如主营车辆连接器的永贵电器、高铁车轴独家供应商晋西车轴等。
  对于未来我国高铁“走出去”还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以及在哪方面进一步提升,蔡建明表示,除泰国外,我国高铁还与土耳其、俄罗斯老挝、巴西、波兰、印度和中亚部分国家保持着紧密的关系。就技术和实力上看,我国高铁已经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并有实际开发运营的基础,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铁技术仍有待提高,核心技术、关键组件等都要加强。
 

归档文章/报告:
  • 事实/观点
  • 本周更新报告名单
  • 每周《个股评级总汇》
  • 最新《个股报告》

咨询电话:+86 755 3301 1771      服务邮箱:admin@gupiaoguzhi.com

免责声明:本系统根据市场公开信息整理生成,仅供参考,不具推荐和投顾功能,投资者风险自负。本站所有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07-2024 中股(深圳)投资研究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72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