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宏观>宏观新闻>专家争议:为了扶持小微企业要不要降低民营银行设立门槛?

专家争议:为了扶持小微企业要不要降低民营银行设立门槛?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2018-09-06成为付费会员|欢迎免费试用
        今年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一直受到中央和各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多个部委也推出一系列政策对其进行扶持。事实上,民营银行设立的初衷主要就是为中小企业服务,自2014年试点以来,全国已有17家民营银行。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民营银行是作为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新型金融机构,但当前有一些民营银行仍然实施以服务大型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等为主,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没有实施差异化的经营模式。不过,也有一些民营银行以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为主,如完全基于金融科技手段和阿里生态圈的网商银行,基于苏宁集团生态圈、金融科技手段较为先进的、科技驱动的O2O银行。

        东方金诚首席金融分析师徐承远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为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三农”和社区金融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民营银行在迎来高速发展机遇的同时,亦面临多方面的困局:首先是民营银行业务品种和经营区域受限。其次,产业系民营银行主要服务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但存贷款集中度较高,负债来源稳定性较差,关联授信管控压力较大。再者,互联网系民营银行借助股东大数据资源和平台优势,主要服务小微企业,但贷款额度较小,且以信用贷款为主,风险缓释能力有限。总的来说,虽然民营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但整体范围和力度依然有限。

        因此,有业内人士建议,在政策层面,需要加大金融市场的改革力度,放宽服务小微企业融资的中小型地方银行和民营银行的设立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对此,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认为,小微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其实并不在于民营银行,而是需要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制度,避免银行和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此外,还需利用金融科技的手段减少银行的风险成本。

        徐承远也表示,民营银行除了其他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以外,由于发展时间较短,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风险管理能力较弱。同时,民营资本的逐利性亦会导致民营银行的风险偏好程度高于传统银行。因此,短期内降低民营银行设立标准并不一定有利于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财政货币政策联手 小微企业税收授信受关照

        小微企业发展再迎政策红利。从今年9月1日至2020年底,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单户授信额度上限,由此 前已确定的500万元进一步提高到1000万元。分析人士认为,小微企业获减税政策重点关照,将会激发市场活力,产生积极的经济效应。

        吉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是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又一项具体措施,和之前的增值税抵扣额度提高到500万元等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形成配套,是运用财政和货币两种政策、两种手段,形成合力共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张依群表示,小微企业具有非常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能,是经济中最为活跃的增长因素,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增加就业、稳定社会、保障老百姓基本生活和激发创新的重要途经。因此,国家决定将小微企业贷款授信额度增加一倍,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缓解小微企业资金供求矛盾出发,可谓抓住了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要害,有利于增强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动能,形成以点带面、以小促大的政策效应,激发我国经济的内在活力,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5月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已为小微企业减税943亿元,增长25%。

        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加码,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在所得税方面,今年7月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范围的通知》,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将小型微利企业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50万元提高至100万元,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0万元(含100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这意味着,更多的小微企业获得了税收优惠。

         财政部税政司司长王建凡日前表示,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主要聚焦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降低企业成本等方面,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对激发市场活力,降低企业负担,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归档文章/报告:
  • 宏观新闻

咨询电话:+86 755 3301 1771      服务邮箱:admin@gupiaoguzhi.com

免责声明:本系统根据市场公开信息整理生成,仅供参考,不具推荐和投顾功能,投资者风险自负。本站所有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07-2024 中股(深圳)投资研究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72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