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宏观>事实/观点>海参价格惨降 产业暴利终结

海参价格惨降 产业暴利终结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2012-05-16成为付费会员|欢迎免费试用
股票估值网点评:海参养殖业正在告别暴利时代,品牌和渠道成为判断相关公司的该业务成长性的最重要因素。
    根据市场调研,全国海参的产量快速增长趋势至少在未来5年内不会结束,且未来3年的平均增长幅度可能会保持在25%~30%,即到2014年,全国海参产量有望突破30万吨,将是2011年15万吨预期产量一倍以上的收成,远远超过需求的增长,加上海参产品消费主要为酒店、礼品等相对高端的市场,也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海参价格在过去10年持续向上的趋势在供需结构变化之际进入尾期,也应和了一般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
    短期来看,部分企业养殖效率的提高例如投大苗提高回捕率,改造底质以增加投苗密度等,或能使得毛利率下跌的速度要慢于海参价格下跌的速度,但依旧面临毛利率和盈利收窄的压力。中长期来看,以上市公司为代表(好当家、獐子岛、东方海洋和壹桥苗业)的行业领先企业,拥有品牌、渠道等方面的优势,有望能够在行业整合的过程中获得胜出的机会。
      这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位列八珍之首的海参,3年前仅仅是北方两虎——大连、山东的竞争,如今随着南方各省不断壮大的养殖大军的加盟,海参现已成为南参北上三方激烈交战的格局。 

      尽管业内对北参南养还有抱有诸多冷眼旁观的态度,但南北参的交汇上市已不可避免地给海参产业格局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趋势或许就像曾经的鲍鱼一样无法逆转和改变。 

      最近一个月,无论是对北方的海参养殖户还是南方的投机大户而言,传来的都是坏消息。4月初,南方海参滞销,养殖户赔钱。这一消息足以让北方的养殖户胆战心惊。果不其然,4月下旬开始上市的威海海参价格开始节节下降,从刚开始上市时的每斤75元,降到了70元,价格足足比去年同期的90元下降了22%。 

      这不是一个良好的开局。海参价格的下降,受伤的不仅仅是养殖户,最直接的还令北方参苗企业遭受打击,继而对下一年的海参产业链造成不利影响,海参产业的乱世来了。

海参价格惨降 

      北方海参一年捕捞两次,分别在5月份和11月份。南方海参上市时,北方海参还没有开始捕捞,南方海参错峰供应,卖起来倒也顺畅。2011年,因为南方养殖户抢购,北方参苗大涨,不少参苗企业都赚了一大笔钱,仅福建省霞浦县就从北方采购了1000多万斤海参苗,花费约13亿元。 

      意料不到的是,就是这些运往南方的参苗,导致今年的海参价格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仅以霞浦为例,2011年霞浦县下浒镇的养殖规模是2010年的6倍多,达2万多个网箱,溪南镇的养殖规模增至8万多个网箱。这导致今年该县的鲜海参供应量达到1.5万吨,是去年全国总产量的10%。南方海参供应量实在太大,一上市就直接将市场上的鲜海参价格同比拉低了22%。 

      遭受冲击最直接的还有北方的参苗企业。近期上市的参苗,其目标客户虽然是北方,但由于受海参价格下跌的影响,参苗价格已从去年同期的90元/斤下跌到60元/斤,这种跌幅让参苗养殖户很受伤。 

      路人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此次海参及参苗价格的大幅下降,对南方和北方的海参养殖户而言,都像是一场噩梦。 

      威海市海参行业协会秘书长林乐福表示,北方海参价格下跌,主要是受南方海参的影响,“南方海参量比较大,南方海参价格下降,北方海参价格就卖不起来了,不然的话加工企业宁可买南方海参”。 

      4月中旬,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林乐福时,他还稍显乐观,估计海参价格会稍微下降,但5月海参价格的陡降仍出乎他的预料。同样,记者当时采访好当家(600467)董秘戚燕,她表示价格可能比去年同期下降10元/斤,但实际情况是价格下降了20元/斤。

供给增速远高过需求 

      比海参价格更早冲击北方海参的,是中信证券农业分析师施亮。施亮今年一月末开始调研,历时一个半月,调研区域覆盖了全国可养殖海参70%左右的区域,并在3月16日发布了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将海参行业评为“中性”,这其实是在向投资者发出“卖出”的信号。 

      此后,涉及海参养殖的好当家獐子岛(002069)、东方海洋(002086)、壹桥苗业(002447)四大家族的股价均开始下跌。这几家上市公司,也成了投资者调研的重点。 

      施亮将重点放在海参产量和需求上,他预计未来3年产量年均增速有望达25%~30%,而需求年均增速预计在10%~20%,从而认为海参养殖环节利润率将会下降。东方海洋底播海参养殖的毛利率可高达66%,好当家也超过40%。 

      事实上,从各种公开信息中都可发现,北方传统养殖区仍在扩展。以威海为例,该地区计划到2015年海参养殖面积突破100万亩,鲜参产量突破6万吨,分别比2009年增加3倍和1倍。育苗、养殖、加工、流通的海参产业链产值达到200亿元。 

      同时,4家上市公司也都计划扩产海参,其中扩产速度较快的是好当家壹桥苗业将海参养殖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南方,还有很多资源可供利用,增加海参产量并无难度。施亮表示,霞浦有54万亩适合养殖的滩涂海域,其中27万亩必须种植海带净化海水,剩下的都可以用来养海参,目前只利用了一半。

南北格局之争 

      海参存在的历史距今6亿年,6亿年的岁月几乎都是在渤海湾一带游离。它每小时只能前进4米,按此速度不吃不喝30年,海参才能爬到东海海域。然而,3年前仍然在渤海湾之间放养的软体生物,一旦被资本的目光盯上,一夜之间就能从北迁徙至南方。这也导致素来供需尚能平衡的北参市场,陡然增添了南参竞争的压力。 

      施亮认为,南方海参最近两三年还会处于一种北方海参主产地的补充地位,但是这种补充地位作用重大,行情好转时可以轻易扩大产量,行情不好时就降低规模,从而调节海参供需,令行业不可能获得太高毛利率。 

      对于南参的产业发展,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他们都认为南方不可能成为海参主产区。 

      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生导师田景波认为,农业部也很支持北参南养,南方海参如果良性发展,会和北方海参相得益彰,但他认为南方海域资源会限制海参产量扩张。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王清印也认为,北参南养在有利于整个产业发展,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育种等环节还没有突破,加上海参质量差别很大,所以不可能继续大规模扩张。 

      不过,北参的主产地大连并没有忽视南参崛起的威胁。在去年底召开的“大连海参原产地保护论坛”上,一个普遍的声音认为,辽参、鲁参平分天下的格局即将不复存在,未来几年将发生重大变化并对大连海参形成严峻的挑战和市场挤压。 

      好当家董秘戚燕认为,作为一种北方物种,海参到了南方并不适应,戚燕介绍,好当家也曾尝试到福建、广东养殖海参幼苗,但效果不好,因为生长环境不同。“南方养殖海参没有可持续性。”戚燕表示,今年南方养殖海参亏损后,养殖户可能会更谨慎一些。 

      施亮并不认同这一点。他认为,海参到了南方并不适应,这“主要是因为养殖户没有经验。”养殖户还跟以前一样喂食,海参难以消化并出现一些疾病。 

      对于北参和南参的口感问题,北参养殖户认为自己的海参正宗好吃。戚燕也表示,她尝过南方海参,有些酸涩。但是施亮不这么认为,他走过的地方都认为自己的海参好。 

      记者采访的南方海参养殖户曹光好也认为,自己养殖出来的海参和北参在品质上并无区别。 

      北参行业专家和养殖企业对北参的前景依然乐观。他们认为北参南养目前面临两个无法克服难题,分别为南方无法育苗、无法过夏。南参养殖中参苗是最重要的一项成本,无法过夏则限制了海参的生长和捕捞时节。

鲍鱼的例子 

      海参能到南方养殖,是技术突破的结果,更大的突破已经在陆续显现。比如浙江、江苏企业已经开始规模化生产苗种,而福建连江县官坞村已投资建设育苗基地,整个育苗项目建成后,可年培育海参苗1.5亿头。 

      南参育苗和南方的夏季高温的确是两大难点。但此前已有了成功的先例,北方鲍鱼在经过杂交后可以成功度过南方高温,从而在南方获得成功。 

      1985年全国鲍鱼产量仅为100吨左右,1995年产量达到千吨,2005年产量超过2万吨,2010年这一数字又变成了5万吨。而在5万吨的鲍鱼产量中,南方鲍鱼占到了四分之三还多。田景波表示,“现在连青岛酒店的饭桌上也吃的是南方鲍鱼,业内有一个说法,一旦哪种海产品在南方可以规模化养殖,利润就会降下来。” 

      虽然海参杂交后的肉质难以得到保证,但只要经过一代代不断优选,终究会有所改变。经过10年努力,海参对盐度要求已经降低,但南方夏季高温依然是一道坎。一旦南方可以培育出足以度夏的海参品种,海参格局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鲍鱼已经经历了这样一次变化。 

      当鲍鱼养殖利润不高时,海参又被瞄上。如今南方不少养殖海参的网箱,以前就用来养殖鲍鱼。其实在鲍鱼之前,还有一个先驱者,海带本是一种在低温海水中生长的大型海生褐藻植物,但是上世纪50年代的海带南移养殖试验成功,海带就此搬了家。 

      如果海参走了鲍鱼和海带的老路,势必会冲击到养殖海参的四家上市公司。对此,施亮的看法是,养殖环节的利润将被拉低,利润会转向渠道环节,未来将考验几家公司的品牌和渠道控制能力。

归档文章/报告:
  • 事实/观点
  • 本周更新报告名单
  • 每周《个股评级总汇》
  • 最新《个股报告》

咨询电话:+86 755 3301 1771      服务邮箱:admin@gupiaoguzhi.com

免责声明:本系统根据市场公开信息整理生成,仅供参考,不具推荐和投顾功能,投资者风险自负。本站所有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07-2024 中股(深圳)投资研究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72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