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行业>行业研究>订单及新船造价好转,但盈利改善尚需时日

订单及新船造价好转,但盈利改善尚需时日

———2家船舶制造公司综合评述

文章来源:股票估值网 李宁2014-02-28成为付费会员|欢迎免费试用

 
      自2003年进入景气上升周期后,我国造船业的美好风光持续了约5年时间。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造船行业随后步入了长达5年的调整期:2009年市场骤冷,2010年迎来订单短期而迅猛的复苏,但2011、2012年又重回低迷状态。进入2013年,全球新船订单、船价再次出现复苏迹象,新船订单大幅增加,造价稳步上扬,但完工交付情况不佳,整个造船行业经济效益仍延续了下滑态势,国内造船行业要走出困境尚需时日。2013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664家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1亿元,利润总额252亿元,分别同比下降3.6%和13.1%。其中,船舶制造企业实现营收4071亿元,利润171亿元,分别同比下降6.2%和18.3%。
 
一、评述范围
 
      本次我们共收录了中国船舶广船国际两家公司,各公司成长性及安全性评级、合理买入价、预期股价以及股价所处估值评级的位置详见下表: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造船行业依旧景气低迷,中国船舶广船国际的业绩持续大幅下滑,最近几期成长性及安全性评级也均为5,处于最差的公司类别,主要是因为2013年下游航运运力过剩,船东接船意愿不强,生产周期叠加导致两家公司完工交付情况不佳。从估值方面来看,两家公司股价均处于股票估值网估值评级中的D点位置,相对未来成长预期,目前估值偏高。
 
二、船舶制造行业综述
 
      1、产能过剩情况严重,行业整合优化有空间
 
      目前,全球造船产能约有2亿载重吨左右,而需求仅为8000万载重吨左右,造船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以我国为例,新世纪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已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造船大国之一。但是在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问题,比如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集中度较低,产能过剩矛盾加剧等。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并进行行业整合,以提升整个造船行业市场竞争力。
 
      从竞争角度来看,2013年我国新接船舶订单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2013年前20家企业新承接订单合计5586万载重吨,占全国总量的80.0%,比2012年提高5.5个百分点,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未来或仍有提升空间。
 
      2、政策频出,利好相关船企
 
      2013年7月末,国务院印发了《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政策中指出“加快船舶工业结构调整,促进升级转型”,“提高船舶技术水平,优化船队结构”和“促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等理念,鼓励航运公司订购新船支持我国造船业发展。10月6日,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11月13日,工信部研究制定了《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以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行业准入门槛。2013 年12 月9 日交通部等多部位联合发布《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提前报废》更新实施方案,对提前报废的老旧运输船和单壳油轮按每总吨1500元进行补助,补助分两笔发放,一半在拆船完成后,另一半则在完成新船制造后。这一系列政策 "组合拳"旨在建立行业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选择性扶持并加快整合优化和发展高附加值产品。这些政策实施后,将带动新船定制需求,相关船企或将从中受益,可关注广船国际等相关个股。
 
      3、民用船舶方面:新船订单及造价回升,但完工交付量有所下滑
 
      2012年受全球经济不景气,以及全球航运市场运力过剩,造船行业景气持续低迷影响,在造船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新船造价及新船订单大幅下滑。进入2013年,我国造船产业景气有所回升,新船造价及订单均有所回升,但受生产周期叠加,以及下游航运运力过剩,船东接船意愿不强影响,船舶完工交付情况不佳。具体来看,2013年,全国造船完工453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4.7%;承接新船订单698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42%,年底手持船舶订单1.31亿载重吨、同比增长22.5%,世界份额分别为41.4%、47.9%和45.9%,皆位居世界第一。进入2014年,新接船舶订单及船价仍呈稳步上扬态势,行业有望反转。可关注兼具行业整合及土地搬迁升值概念的广船国际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2013年造船行业仍旧景气低迷,我国造船完工量为4534万载重吨,较2012年大幅下滑了24.7%。我们认为之主要是受下游航运运力过剩,船东接船意愿不强以及生产周期叠加,排产力度不足所致。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2013年以来,我国造船行业新承接订单从底部开始回升,在低基数上实现了同比大幅增长(同比约+242%),主要是因为新船价格更低(较高峰时期低30%-40%),且新船油耗降低了20%-30%,运营成本更低,因此在当下低运价水平上,新船盈利能力较强是吸引船东订造的主要因素。据行业协会预计,受航运市场低迷、完工船舶价格较低、生产成本刚性上升等影响,2014年我国船舶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将继续处于低位,全年完工船舶约为400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也会略有下降、手持订单量将保持在1.2亿载重吨左右。
 
      4、军用船舶方面:受益于国防及海洋强国建设,造船行业将景气回升
 
      目前我国周边局势十分紧张,在东海中日钓鱼岛事件仍在持续升温,在南海和菲律宾也存在着黄岩岛领土纠纷,为保卫我国海权及领土完整,我国正在依托造船行业实施海洋强国建设战略,目前我国正在加速相关军事舰艇建设。受此影响,相关海军舰艇需求将大幅上涨。
 
      “十八大”及“三中全会”均指出要加强我国军备建设,实现我国国防现代化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最迫切的就是要打造一支能够走向远海的深蓝海军。2013年,继“辽宁号”之后,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造船厂开建,反映出国家的海洋战略正加速推进当中。据有关部门预计,未来要保护我国海权及领土完整,我国至少要拥有4艘航母,相关航母编队对军舰的需求或将带动造船行业景气回升。此外,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海上执法力度,相关海警用艇需求大幅上涨,也将推动造船需求上升,可关注中国重工太阳鸟等相关个股。
 
三、盈利趋势
 
      从最近三年来看,2011年船舶制造行业由盛转衰,行业营收及扣非后净利润增速分别为0.34%和-21%,2012年整个行业延续了11年的不景气状态,行业营收及扣非后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7%和-108%。进入2013年,尽管新船造价及订单均有所回升,但受限于下游航运运力过剩,船东接船意愿不强,且生产周期叠加导致整个行业完工交付情况不佳,全年交付量同比下滑了24.7%至4534万载重吨,船舶行业经济效益仍延续了下降态势,市场预计2013年两家公司扣非后净利润仍将亏损约2亿元左右。整体来看,行业要实现业绩的大幅改善尚需时日。
 
 
 
      从最近8个季度来看,整个造船行业延续景气低迷状态,行业营收持续同比下滑,业绩下滑明显,且毛利率也维持在较低水平。具体来看,自2011年4季度以来,2家公司营收逐季下滑,扣非后净利润也下滑明显。且除11年4季度和12年2季度外,其他几个季度毛利率均维持在15%以下的较低水平。整体来看,造船行业整体景气低迷。
 
 
      具体到公司来看,2011年4季度-2013年2季度,中国船舶营收均为同比负增长,进入3季度,得益于订单及新船造价回升,公司营收实现了同比正增长,但扣非后净利润仍成下跌态势,已连续8个季度同比大幅下滑,未来要实现业绩大幅改善尚需时日。
 
      而广船国际自2012年2季度起,已连续6个季度营收同比下滑,其扣非后净利润也下滑明显。2013年公司完成了对龙穴造船长100%的股权收购,公司可借此弥补在大型船舶制造方面的不足,并形成协同效应,有助于改善公司盈利。此外,受益于干散货轮价格大幅回升(目前散货船均价较2013年年初上涨了11.2%,尤其是17.6-18万吨的好望角型散货船造价已从2013年年初的4600万美元/艘增至14年1月的5550万美元/艘,涨幅高达20.7%,主要是用于运输铁矿石和原油的干散货轮和油轮需求增加所致),若原材料价格能够保持平稳,未来公司业绩有望改善。
 
 
四、市场表现与估值
 
      从下面两张表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最近一年还是最近三个月,我们较为看好的广船国际股价表现均跑赢了大盘和行业,尤其是最近一年,广船国际股价大幅上升了40%,而同期大盘则下降了14.68%,申万交运设备指数则上升了12.21%。
 
 
 
      从估值方面来看,两家公司股价均处于股票估值网估值评级中的D点位置,相对未来成长预期,目前估值偏高。
 
五、推荐公司:
 
      广船国际公司是我国最大的灵便型液货船制造企业,201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62亿元,扣非后净利润则亏损4179万元,分别同比下降49.06%和251.32%。目前公司已通过定向增发完成了对龙穴造船厂100%股权的收购工作,龙穴造船具备较大生产规模的大型船舶制造能力,与广船国际原有小型船舶制造业务形成较好的协同效应,有利于广船国际向附加值更高的大型海洋工程装备及特种船舶产品调整,未来公司业绩有望改善,值得关注。
 

归档文章/报告:
  • 行业研究

咨询电话:+86 755 3301 1771      服务邮箱:admin@gupiaoguzhi.com

免责声明:本系统根据市场公开信息整理生成,仅供参考,不具推荐和投顾功能,投资者风险自负。本站所有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07-2024 中股(深圳)投资研究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72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