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宏观>事实/观点>银行股飙涨原因揭晓:银行理财产品进入债市获名分

银行股飙涨原因揭晓:银行理财产品进入债市获名分

文章来源:腾讯财经2014-02-14成为付费会员|欢迎免费试用
股票估值网点评:关于目前银行股的看法,我们在前两天的“中信涨停成“带头大哥”12只银行股仍“破净””一文中有过较为详细的分析。总的来说,我们认为银行股的经营差异基本已反映在估值差异当中,在基本面不发生大变化的背景下,2014年盈利增长较好的银行绝对收益空间较大,相对而言,我们依然认为平安、招行、华夏、兴业等有望领先行业,更加值得看好。
      中信银行股价近期出现直立式的飙涨,最近4个交易日涨幅达36%,其他15只银行股也尽数上涨,但上涨幅度各有不同。 

      此前市场传言称,中信银行“雄起”的原因仍然和马云的阿里集团有关,中信银行是阿里集团产品余额宝的唯一监督托管行。 

      中信银行昨日晚间发布公告否认了此传闻,“截至本公告日,不存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所涉及的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亦不存在与阿里巴巴的股权合作。同时,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也回函称,目前不存在对上市公司的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未来至少3个月内不筹划对上市公司的重大事项。” 

      而昨日另一则消息则被业界普遍理解为银行股近日飙涨的原因所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发布,银行理财产品进入债市获正式名分。

银行股飙涨原因揭晓 

      昨日,央行主管的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协会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签署时间显示为2014年1月26日,除发给相关机构外,16家A股上市银行也悉数在内。业界普遍理解为,这是银行股近日飙涨的原因所在。 

      该通知是为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行为、保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而发布的。这是央行首次发布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银行间债市的条件。 

      “通知明文规定,资产管理人的自营债券账户与理财产品债券账户之间,以及同一管理人管理的不同债券账户之间不得进行交易。”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交易员称,央行这是有的放矢之举,有了这个规定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杜绝关联交易,防范出现跨市场金融风险。 

      2013年债市掀起整顿风暴,重点彻查了代持交易、丙类账户等问题,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在银行间债市的开户曾经一度被暂停,此后市场一直传出央行将提高此类账户的开设门槛,规范理财产品投资银行间债市。这次重新发文,意味着银行理财新增开户获得规范并重启。 

      “虽然目前还不知道其他银行何时获得这一资格,但被通知到的16家上市银行肯定会获得第一批开户资格。”上述国有商业银行交易员称,商业银行分批次享受这一新政,也符合监管层一贯的做法。 

      央行在通知中明确,申请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立债券账户的理财产品应以单只理财产品的名义开户,但理财产品由非本行的第三方托管人独立托管的,也可以理财产品系列或理财产品组合的名义开户。 

      上述国有商业银行交易员称,此次引入第三方托管,明显从开户便利上给予了支持,如果银行继续选择自托管,则不能以组合名义开户,理财产品的开户将相比更加复杂。 

      专业人士认为,第三方托管将助推银行多推出一些开放式的理财产品,从而避免频繁新开户的麻烦。然而,由于交易结算及资金清算分属不同部门,开放式理财产品的增多,势必会增加自托管的成本,此举有倒逼银行理财向第三方托管转型的意味。

银行股连续大涨却仍不被看好 

      在银行股连续大涨的行情之下,已经有股民预测,银行股的春天已经来临,甚至已经有人把资金买入了银行股。然而,“私募教父”赵丹阳却给银行股泼了一大盆冷水,表示自己不会买银行股。那么银行股到底值不值得购买呢?记者采访了杭州的证券分析师以及私募,多数都看淡银行股后市。 

      赵丹阳表示,“互联网是个崭新的东西,会带来创新性的破坏。我不太担心中国银行股的坏账问题,倒是担心互联网创新对银行业的冲击。”赵丹阳同时表示,互联网冲击银行股的同时,也会影响到相关的指数基金。 

      国泰君安投顾季诚冠表示,银行股相对于小盘股来说估值偏低,经过去年的长期调整,短期存在着一定的反弹机会。然而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受到资金成本的上涨以及坏账率上升的影响,银行股目前还很难起大行情。 

      季诚冠还认为,题材股大幅上涨后,涨幅远远落后的银行股存在补涨机会。这几天以中信银行为龙头的银行股已经有所表现。

归档文章/报告:
  • 事实/观点
  • 本周更新报告名单
  • 每周《个股评级总汇》
  • 最新《个股报告》

咨询电话:+86 755 3301 1771      服务邮箱:admin@gupiaoguzhi.com

免责声明:本系统根据市场公开信息整理生成,仅供参考,不具推荐和投顾功能,投资者风险自负。本站所有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07-2024 中股(深圳)投资研究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7250号